節錄自 愛與和平宗教學術交流紀實
輔仁大學宗教系陸達誠教授在其〈基督宗教對話神學的演進與全球化〉一文中指出,通過對基督教對話神學中的「置換模式」、「成全模式」、「互益模式」和「接受模式」四種模式的省視,進而強調了全球化過程中宗教對話的重要作用,並對神學對話的具體實踐進行了思考。 慈濟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游謙於〈從歷史脈絡談新興宗教與主流教派的關係〉一文中,經由過對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的歷史分析,認為「教派」、「分派」與「新派」這些詞都是動態的,必須在特定的脈絡下定義這三個詞的關係。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金澤在〈宗教研究的多元格局與宗教學術交流的意義〉一文中說明,宗教研究領域至少有四種不同面向:神學研究、無神論研究、宗教學及其各分支各學派、宗教的社會學或宗教的心理學之類的宗教研究。對宗教研究領域不同進路的區分,有助於進一步明確中國宗教學的定位和今後的發展走向,推動宗教研究領域內的學術繁榮。 轉載自2004年靈鷲山佛教基金會9月22日《 教育資訊網 》特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