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鷲山佛教基金會暨世界宗教博物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聯合舉辦的「全球化進程中的宗教文化與宗教研究」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在2004年8月28至29日在北京隆重召開。
開幕儀式裡,靈鷲山佛教基金會暨世界宗教博物館創辦人心道法師、宗博館執行長釋了意法師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卓新平分別作了主題發言。 在〈宗教學術研究對宗教理解的貢獻〉一文中,卓新平所長對中國大陸當代宗教學術研究進行分析,指出其認知轉換的過程、學術關注的重點、以及對社會輿論的影響,認為在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宗教學術研究已呈開放、多元之態,亦對世界範圍之思想文化交流中的宗教理解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世界宗教博物館執行長釋了意法師則在〈全球化進程中的靈鷲山佛教教團〉一文中,首先回顧了佛教史上全球化傳法的努力,並介紹了臺灣佛光山、慈濟功德會和法鼓山在全球弘傳佛法的現狀。從修行人的世界觀、靈鷲山的傳承、建立世界宗教博物館、與各宗教領袖交流和聖蹟維護行動五個方面總結了靈鷲山佛教教團的發展歷程,希望透過「愛與和平地球家」的發展,推動不同宗教之間良性的互動。 隨後,在研討會中的六個場次裡,代表們針對三個主題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 一、宗教對話與宗教學術交流的時代意義 二、中西宗教信仰模式的比較 三、宗教教育對全球倫理普世價值的作用 此次研討會之所以能與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此一國家級研究機構共同主辦,一切歸功於心道師父在2001年聯合國世界宗教精神領袖高峰會中結下之善緣,種下雙方擴大交流的善種子,其間雖然遭遇SARS的危機而遲緩一年,但絲毫不減雙方在合作上的意願與實際行動。這次研討會是雙方第一次交流的成果,但這次會議不是終點,而是一個「華嚴」的起點。因為此次研討會體現了三大特點: 一、體現跨宗教的研究:不論是宗教之內、宗教之間、宗教之外,進行深入且廣泛的對話,具體提出許多愛與和平的實踐方案。 二、體現跨學科的對話:宗教不是閉門造車的學科。此次研討會不僅看到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各個學科的參與討論。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傳統的文本研究之外,更看到科技整合的研究成果。無疑為宗教研究發展提供新的研究方法與視野。 三、體現跨地域的交流:來自台灣與大陸兩岸高等學府及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甚至跨宗教的宗教團體工作者的熱情與會,使得會議其間充滿智慧的能量,大家齊聚一堂共同為愛與和平的願景貢獻一己之力。 總的來說,此次研討會不僅有學術上的理性思考,也有對現實問題的密切關注,對全球化的定義、學理探討與具體影響等不少問題,引起與會專家學者的深入探討,對加強宗教間的交流與對話,探討宗教學術交流的時代意義,都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轉載自2004年靈鷲山佛教基金會9月22日《 教育資訊網 》特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