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與家庭生活

鍾司長福山

壹、前言:
  近幾年佛教與天主教都能體驗社會的脈動、配合大環境的需要,共同舉辦各種活動。今天佛教和天主教所舉辦的『第二屆佛教與天主教關懷家庭研習營』對家庭的穩定及社會的祥和具有深遠的意義。

  受邀參加此次宗教間合作的盛事,個人深感榮幸;並藉此『宗教信仰與家庭生活』之主題,除了向大家闡明政府對國人宗教信仰所持的態度外並對關懷個人權益及社會和諧所做的努力。

貳、宗教的定義:
  宗教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最高表現,也是人類文化最高的創造成果之一。它對於宇宙與人生提出一套整體性闡述,並有一整套提昇人性的修養方法,使人肯定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使人能勇於面對生、老、病、死,有所安身立命,使生命豐實。按所謂宗教乃是「有所宗以為教也」(辭海),也是「以神道設教而設立誡約,使人崇拜信仰者也」(辭源)。再從實質涵義來說:(牛津大字典)界定為:「宗教是人類對於一種不可見的超人力量的承認,這種力量控制著人類的命運,人類對它服從,敬畏與崇拜」。

  從宗教學的觀點而言,宗教有廣狹二義:狹義的宗教指凡是有「超自然」或神存在的信仰系統才是宗教,而廣義的宗教則認為一個社會裡針對終極關懷(指對人生、社群、道德、宇宙存在諸方面終極意義的追尋)所衍生的思想信仰與行為系統都可算是宗教。宗教使人承認它與超越者(神)存在著某種關係。這種天人之精神關係具有客觀及主觀兩因素:客觀的因素是1.理論的(教義)2.實踐的(教規)3.熱情的(教儀),簡單的說,所謂宗教應有一套讓人誠信的教義、一套讓信者遵行不踰的教規以及一套足以激發信徒產生一種無上虔誠強烈情感以效忠此教的教義。主觀的因素是人的理智的承認,及意志的遵從。也就是人因為信仰而產生崇敬而甘願服侍的心理。

參、宗教的功能:
  宗教的功能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約有下列的幾項功能(依據謝高橋著社會學)

 一、提供精神的支持與慰藉
   當人在危難無助時,往往會以祈禱、默念神明保佑,藉以產生信心,或是在遭逢不幸時以唱聖歌或誦念佛號得到慰藉。
 二、加強道德秩序
   傳教者在宣教時對信徒或教徒以宗教教義的戒律來維護道德秩序,像基督教戒殺人、戒作不道德的事、佛教戒貪瞋癡、天主教主張以愛心關懷全人類等都是。
 三、社會控制的功能
   宗教以教義、戒律及儀規來約束教徒的行為,同時規範他們不能偏離法律及社會道德的範圍,這便是一種社會控制的功能,因此許多人在參加宗教儀式或活動時會收歛自己的行為,跟隨著祈禱、默念,自然而然的融合於宗教活動的氣氛中。
 四、預言的功能
   佛、道教及西方的宗教都相信宗教預言的功能,所以佛教講因果循環、善惡報應,基督教講先知的預言,令信徒或教徒由信仰產生敬畏,而不敢逾越自己的行為發揮了預言的功能。
 五、提供認同
   同一宗教信仰的信徒或教徒,因為彼此對教義的認知與共識而產生認同,因為認同而互相團結,彼此照顧,這就是一種認同的功能。

  正信的宗教莫不以救世、救人為宣傳的宗旨,因此有的宗教強調神愛世人,有的則主張普渡眾生,凡是正信的宗教,不但能在人們遭遇挫折憂傷的時候,給予精神的支柱,產生使人繼續求生存的功能;也能凝聚群眾、團結民心,產生社會整合的功能;更能透過經典研讀宗教儀式的表現,而體認先聖先哲的偉大,產生仰慕學習之志,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淨化人類的心靈,發揮宗教道德認知轉化世俗的功能。所以宗教對社會治安,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因此西方人士常以星期天上教堂人數的多少做為一個地方社會秩序好壞的指標,上教堂人士多即代表該地方社會秩序良好,國人也有類似的看法,那就是我們對於某個人或是某個家庭,認為他或他們一家人對某種正信的宗教信仰很虔誠,通常我們會對於他們抱持著一種較為友善的看法,因為我們總是覺得有宗教信仰的人不是壞人,就像一句廣告詞說的:「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基於正信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的,所以「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應該是不會變壞的」。

  這些功能的發揮係經由弘揚教義,教化民心,慈善行動,文化公益事業進行中達成。此外,宗教信仰,有助於正確人生的啟迪,滿足心靈之需要,維持內心的寧靜與調和,而為人類精神生活活力的主要泉源,不但幫助個人體認生命與生活的價值意義,並且對美化人生,促進社會和諧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肆、宗教信仰與家庭生活的功能:
  宗教信仰是屬於精神層面的產物,所以家庭中長幼、尊卑、夫婦、親子間關係,往往因共同的信仰,接受同樣的啟示與薰陶,得以美化家庭生活,同時由於宗教教義的導引,提供共同奮鬥的理想與目標,因此在家庭生活方面,可以促進家庭和樂,調和親子 之間的關係。除此之外,它還有以下幾項功能:
 一、認知的功能
  本項功能是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礎上,宗教自終極世界的角度啟示家庭的意義。認為夫婦之間的結合是神明的手工,所謂天作之合;生命是創造者的恩賜,因此嬰兒的來臨是神的祝福,並賦與教養的使命。
  每個家庭藉由宗教信仰的認知,對於促進家庭和諧,帶動整個家庭成員觀念、思想與行動目標的一致,對於家庭生活的美滿幸福頗具助益。
 二、整合的功能
  自夫婦締結婚約開始,宗教即有為建立幸福家庭的各種禮儀和祈禱,譬如婚禮之中,雙方拜天地、祭祖先、心靈互通,肯定這是神聖的結合。信徒夫妻如果每天雙雙共同祈禱,一心一體結合於神明的愛中,雙方在婚姻的道路上,將日益密切。  
  宗教在中國家庭中有很大的整合功能。如每年歲尾,家庭成員的團聚;家庭團體的娛樂活動,藉由宗教的意識與儀式而舉行,像清明祭祖掃墓、端午節賽龍船、中秋團圓等。宗教的整合功能,西方和中國都相同,西方聖誕節的家庭聚會,應是家庭在宗教氣氛中,團聚的高潮。
 三、生存的功能
  家庭中夫妻之間及親子之間,或因性格、或因代溝,而造成不和、爭吵,甚至瀕臨破裂。或因外在環境、事業失敗、考試落第,形成家庭危機和不安。此時倫理規律的約束,血緣關係的親密,固然有助超越困難,使家庭繼續生存,衝破阻礙再次建立起來;不過在這種情況下,宗教力量更能增加家庭的生存功能,那就是閤家經由祈禱、參拜產生信心,信賴上蒼,彼此忍受,共同支持家庭的生存。此等保護家庭的生存,僅是宗教的消極功能,更加重要的是提昇家庭的生活品質。為此宗教鼓勵家庭按照信仰清除貪念,發展聖德,則不難成為理想的夫妻與父母子女了。

  宗教對於家庭的認知、整合和生存的功能,尚能擴大及於社會。今天工業化與都市化的社會中,家庭問題嚴重得可怕、離婚、分居、弒夫、殺妻、青少年吸毒、飆車、殺人、未婚媽媽等,顯出家庭倫理失落了基本的安定因子。所幸宗教面對這些現象,自有一股來自終極世界的信仰力量,肯定家庭的意義、婚姻的美妙、生命的尊貴。

  根據內政部民國八十二年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每萬人中即有十四.五對夫婦離婚,另或有未經法律程序分居的怨偶或更多,離婚再婚者,固然不見得會幸福,但也可能影響或拆散另一個家庭,如此,連鎖反應如同引爆原子彈的威力,對社會造成莫大的傷害,這種現象也普遍存於當今社會。我們都知道夫婦離婚是家庭生活中最大的致命傷,不但雙方當事人痛苦,就連小孩子也要忍受親子離異的痛苦,因此導致許多單親家庭衍生更多社會問題。當人經由宗教再度看社會與人生,一切會變得較為可愛,更有包容力。如此必有助於改善家庭成員間彼此的關係,促使家庭更為和諧、平順,減少離婚事件的發生,單親家庭的存在。

  總之,家庭與宗教自古以來,密切相連,今日家庭己經充分世俗化。不過宗教對家庭的信念,仍舊是維繫家庭倫理的一股力量。

伍、現代人對宗教信仰應有的態度:
 一、誠信而不迷信
  近年來,台灣社會富足繁榮以及多元化發展的結果,衍生了一些有目共睹的亂象,不守法、貪近利、自私冷漠、暴戾成性、個人權利意識高漲,抗爭事件不斷發生,造成生活中的許多不便與困擾。現代人更因物質生活的過度享受,而在精神生活上更顯得空虛,因此尋求宗教信仰的寄託較以往更為殷切,於是許多人在信仰的行為上往往易於產生偏差,最明顯的是人云亦云,道聽塗說,過度依賴宗教的功能,凡事信賴宗教,認為宗教可以治病,可以解除危難,可以讓一些外遇的人回頭,可以讓人發財,可以 ...幾乎把宗教當成萬能,於是把某些宗教人士視為神袛,結果反而造成病人因延誤就醫而不治、危難沒有解除反而惹禍上身、有外遇的人從此一去不回頭,導致夫妻反目離婚。因此現代人對宗教信仰的態度,應是誠信而不迷信 ,以虔誠的祈禱、默念、愛心、祝福、關懷來取代凡事依賴神明的想法,或許就不會產生曾經發生過的許多因為宗教信仰過度迷信而導致被騙財、騙色、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劇發生。
 二、實踐教義學習寬容
  現代人對宗教最大的盲點就是只知儀式而不瞭解教義,有的人去朝山,知道三跪九叩,卻不知為何要三跪九叩,有的人上教堂,唱著聖歌,滿嘴博愛,出了教堂,卻為了小事和別人大打出手,為了鄰居的狗任意大小便,或是音響聲音妨礙到他,就興師問罪,將平常在寺廟或教堂開示的道理、教義完全拋到九宵雲外,所以現代人對宗教信仰的態度,應該先從實踐教義著手,我相信絕大部分的宗教教義,都是要他的信徒學習尊重、包容及友愛世人的,因此要家庭和樂、社會和諧,應該從這裡開始。
 三、出世是為了入世服務
  很多人最初信仰宗教,也許是因為厭倦紅塵俗事,或為了逃避現實的繁瑣、尋求解脫,而去皈依、剃度、奉獻或隱遁,但是現代人對宗教信仰的態度,應該是因為要入世,也就是要關心社會、世界,所以去皈依、奉獻、去拯救眾生,像佛教界的一些法師、基督教的牧師、天主教的神父、修女、一貫道的點傳師,他們將取之於社會大眾的奉獻,用之於社會上需要幫助的民眾,或是以犧牲奉獻及服務的熱誠獻身於社會公益慈善事業,或藉著宣教的機會作淨化人心的工作,真正走出了寺廟、教會、教堂,所以現代人也應該以這種出世是為了入世服務的態度,去從事宗教信仰的活動,才能真正發揮宗教教化的功能。
 四、內外雙修表裡一致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講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這套由內而外的道理,把內在的信仰化為外在的實際行動,也是一檥,不但要內外雙修,表裡一致,同時要由日常生活小節做起,譬如說有些人在外面熱心公益,從早到晚四處的去當義工,回到家裡,卻連一點小事都不願幫家裡做;有些太太到廟裡去打掃、洗濯,晨昏不停的忙碌,卻忘了家裡的先生、孩子也需要人照顧,這些作為都不能算是真正發心為善,也違背了宗教信仰的本旨,因為最需要幫助的人就在自己身邊,自己家庭照顧不週,家庭問題也可能演變為社會問題,所以現代人對宗教信仰的態度,應該是內外雙修、表裡一致,從自己的身邊做起,才能夠發揮宗教信仰對家庭的真正功能。

陸、現代人如何以宗教信仰美化家庭生活:

 一、由宗教信仰體認感恩惜福
  西方人曾將今天比喻為「不滿的時代」似乎大家對既得的一切,永遠不滿。每個人都在用羡慕或嫉妒的眼光,張望他人的財富、地位與享受,因此現人往往有許多不滿,有許多怨恨,怨恨自己的命運不好,怨恨別人的機會比他好,不滿自己享受比不上別人,不滿周圍的事事物物,而宗教信仰就是教人認知感恩惜福,像佛教教人要惜福惜緣,道教要人順符自然,保守天理,基督教的感謝主恩,天主教的感謝天主,回教的信真主事前所制定好、壞、禍、福等事,都是教導信徒或教徒要感恩惜福,假如每個人都能感恩惜福,那麼夫婦、兄弟、親子間爭執不愉快必然難以發生,家庭自然和樂。

 二、由宗教信仰培養熱情寬厚的個性
  現代人由於居住在水泥森林中, 都市地區的公寓大廈,隔一道牆或隔一層樓的彼此平時不相認識,不打招呼,這種冷漠的人際關係,早已由少數變成多數;在交通擁擠的街道上往往因為車輛的碰撞或爭道,就互不相讓,打得頭破血流,甚至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動輒開槍動刀殺人或滅全家,整個社會充滿暴戾之氣。宗教的教義教人把社會的上的人,視為親友,因此在佛教以師兄、師姊尊稱自己的信徒,道教以道友、一貫道以道親、基督教、天主教以主內兄弟姊妹相稱呼,就是希望四海之內皆兄弟,平時要敦親睦鄰、守望相助,彼此能以寬厚的心情對待別人,假如每個人都能重燃熱情的火燄,以寬厚的心情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設想,那麼回到家裡必然會心平氣和,彼此為家庭成員的每個人設想,家庭生活的和諧將是必然的。

 三、宗教信仰提昇性靈修養
  目前有許多在大馬路上行駛的巴士、卡車、計程車、私家轎車,甚至摩托車上,都會在駕駛座上掛滿紅色的神明香火袋、平安符袋、十字架,乞求保平安,但是在開車上路時,卻爭先恐後,橫衝直撞,不遵守交通秩序;六合彩盛行時,許多神壇與小廟甚至古墓都擠滿了尋求明牌的人,等開獎後「不靈驗」的神明慘遭斷臂毀肢,棄置荒野,這些濫用宗教信仰的行為,把宗教信仰世俗化、功利化的情況下,對宗教需求只停留在佩靈符、求神明,為個人求名求利求生存,而不知仰體神明敬拜對象偉大的德行,只看到宗教求生存的功能而忽略道德認知的功能,在在顯示了宗教信仰者的庸碌粗俗,假如每個人能夠認知宗教信仰對內在修為的重要,去人欲存天理,提昇性靈修養,必能使人的性靈更為淨化,精神生活自然提昇,家庭生活的品質將更為高尚典雅。

 四、由宗教信仰達成勸善教化的功能
  現代人都很注重休閒生活,因此往往會利用假日到各名勝地區去遊覽,遇到大廟小寺都有很多人會上前膜拜一番,祈求全家平安及會要求神明保佑,但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卻從不知檢點,約束自己,一旦離開寺廟、教堂,回到家裡,早把信仰、祈禱、許諾一事拋諸腦後,瞬間忘了舉頭三尺有神明,也忘了心中有佛,與主同在,照樣做一些侵犯他人、危害社會的事情,甚至在平時常為了小事和鄰居或家庭成員吵得不可開交,而宗教信仰經由認知和整合的功能,可以達到澈底改變一個人的氣質,讓現代人從宗教信仰的本質中分辨善惡,瞭解積德行善、因果循環、輪迴轉世的涵意,來闡揚人性善念,如此每個人如果對人對事均存善念,家庭成員不會在外為非作歹,則對家庭自然會有強烈的責任心,家庭生活必然美滿幸福。

柒、結語:
  宗教對於個人而言,能讓人勇於面對痛苦與挫折、失敗與挑戰,不再因人世間的不如意而灰心喪志,這種超越的精神,是美化生活,支持生命的力量,使人在遭受痛苦、打擊和挫折,仍能堅忍不拔,不斷向上向善。而且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比別人更清楚自己的限度,對於罪惡的可怕和良心的指責更為敏感,面對自己的過錯,他更能勇於認錯與懺悔。因此我們說宗教是社會中的一股清流-它「勸人為善」、「勸人守法、守誡律」。像佛教講「輪迴、報應」、道教教人應有「悲天憫人」的仁心和「化育眾生」的胸襟,基督教「勸人救贖世人、發揚博愛精神」、回教以信條為根本,「可蘭經」與聖人的訓示即為回教信條與法律的泉源,天理教宣揚「按照父母神意清掃心胸,努力淨化心靈」,一貫道闡揚「明五倫八德,啟發良知良能」,均能使犯罪防範於未然,消弭於無形,對於淨化人心,遏阻犯罪及安定社會具有正面及深遠的效果。

  今天是個多元化發展的時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層面急速變遷與發展,個人權利與社會和諧都是政府關懷的課題,在我們的國家憲法明定人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因此我們樂於見到民眾尋得適合自己實際需要的宗教信仰,我們也本於宗教平等的理念尊重各種宗教發展,並盼望各宗教團體能充份發揮其立教本旨與功能,除弘揚教義推展教務及熱心興辦各種公益慈善及社會教化事業外,並能發展出切合現代社會需要的宗教禮儀,協助改革陋習,端正社會風俗,這不僅是個人之福,也將是整個社會之福。

目 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