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僧侶探討死亡真諦 呼籲活出「優質的晚晴」
佛教衍空法師與天主教陳志明神父從宗教觀點看死亡
(本報訊)多位宗教、醫學和社工界人士出席一個論壇時指出,期望社會人士能以從容正面的態度面對死亡,在離世前活出「優質的晚晴」,但亦要珍惜在世的生命。
關注善終寧養服務的「善寧會」九月十三日假醫院管理局大樓,舉行題為「面對死亡的威脅」論壇,出席講者計有香港紓緩治療學會榮譽顧問謝建泉醫生、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陳麗雲、天主教香港教區副主教陳志明神父和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講師釋衍空法師,參加人數約二百五十人。 講座上,副主教陳志明神父稱:「怕死是人的天性,要給時間讓自己接受。作為基督徒,我們知道死亡就是來世生命的開始。我們不知道死亡何時到來,要緊的是『每日活每日』,隨時裝備自己,接納自己的有限,找回自己,交出信心,回到生命的根源。」 陳志明續說:「人可敬不在乎長壽,在於有沒有智慧。對於我們的將來,永生與死亡是可以由自己選擇的,與主同行便走善路。耶穌基督亦經歷過死亡的苦路,但苦路的盡頭卻是光榮的復活。耶穌是天主子,他本來不需要死,但他愛我們,所以甘心接受死亡。」 釋衍空:凡事感恩 佛教法師釋衍空則指出:「人從出生那天開始,死亡便注定了。凡生命都要死,不能避而不談。反之,認識和了解死亡,我們更會珍惜生命。人只要心中無愧,不執著於塵世的親情俗事,了無牽掛,自然能夠安然面對死亡。死亡其實是生的一部份,正如花開花落,循環不替。」 衍空法師又勸勉大家學習看事物的方法。他說:「凡事從感恩的角度去看,會令情緒變好,好的情緒對身心都有好處,令人懂得珍惜現在,也懂得放下現在。 謝建泉醫生則直問參加者「怎樣才是好死?」他說:「離世前不需受太大太多的痛苦,相信人人都同意這就是好死。要身體沒有不適地走到人生盡頭,就要看我們日常怎樣對待自己的身體。」謝醫生認為「臨終者若能在人際關係上得到圓滿,與家人、親友修和共融,心中無憾,亦算得上是好死。」 陳麗雲:畢業禮代喪禮 陳麗雲教授則與參加者分享她與母親的事,道出她對生死的領悟。她說:「我媽媽今年八十多歲,患有肺癌。她說喪禮中盡是苦著臉的人,令人好不難受。我跟她說:『那不要搞喪禮,搞畢業禮吧!從現在開始,分批邀請親友聚會,就當話別好了。』她聽著也覺有趣。真的,家屬若能適時與末期病患者討論死亡或身後事等,會有助病者減低對死亡的恐懼。」 陳麗雲又說:「死亡可說是一生學習中到達畢業的時候,可以視之為歌頌生命的結束……接近死亡時,回顧和欣賞自己一生如何努力地克服困難,將生命的喜悅傳揚出去。」 參加者在提問環節中提到安樂死,陳志明回應說:「生命是天主的恩賜,只有天主才能主控生命。人既然要經歷生老病死,痛苦亦是生命的一部份,安樂死是刻意逃避這人生必經的階段,與天主的計劃不符。」 謝建泉亦就這個問題回應:「在實際經驗中,的確有病人要求安樂死,但經過我們耐心的開導,大多會打消這個念頭。能提出這個要求,在好方面來說是他發出求救信息,最可怕就是那些一聲不響便跑去自殺的病人,根本令我們束手無策。」 善寧會成立於一九八六年,目前由一些天主教人士和社區賢達出任執行委員會成員,該會以「天為生命定壽元,人為生命賦意義」為宗旨,致力推廣寧養照顧,提供善別輔導服務,希望透過社群教育,倡議珍惜生命,平和面對死亡,活出積極人生。(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