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 金象逵 .

  佛教禪宗重視體驗、覺悟,不多作抽象推理,是我們可以也應該學習的。但是絕不可停在「定、靜、空」心境;誠然,你會感到「自我」與「絕對」合一,好像「自我」消失在「絕對」之中,然而「絕對」是沒有位格的,因此其中沒有愛(註1)。在本文「下」篇中,重點在指出無限美的位格神,召叫我們更上一層樓。基督信仰中,有著極多的神秘經驗:愛的「真如」與「涅槃」。

「雙重的歸屬」無真理基礎

  2002年輔大舉辦國際學術會議,主題是「宗教的靈修傳統」,在日本多年研究、體驗佛教、禪…的耶穌會士W. Johnston 以〈密契主義與宗教際的對話〉為題作演講(註2)。在習禪時,「無即慈悲」、「觀自在」…沉浸在他的心中,然而卻找不到對「絕對」的沉默之愛;在禪堂中,參與者唱「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使他決定離開禪寺。他要忠心於自己的基督信仰,雖然他仍繼續研究佛教。他說:「我不說有『雙重的歸屬(double belonging)』,除非把這些字眼作非常廣闊的詮釋。…那些聲稱自己屬於佛教,同樣又屬於基督宗教的人在日本並不很受佛教徒的歡迎(原文:not greatly appreciated,並不受到很高的重視、讚賞)。」(仝,頁36,18)

  K. Rahner 文章中的一段話的漢譯,導致一位教內學者說出相反Johnston的結論:「拉內亦接受別教人士以『匿名的某教徒(按:指佛教)』相稱,充分表現出本文所講的互相承認的包容主義的特徵(註3)。而這段話的源頭基礎是另一位學者講的:「拉內不但贊成,反而覺得某一宗教稱他為他們的匿名教徒,感到與有榮焉(註4)。後一位學者繼續說:拉內如此作答,「並不是單純的『是』或『否』,…而是交談之始」(其書頁184)。(註3)那位學者看來沒有作如此詮釋,他懂的是:拉內說了「是」,即:拉內「接受」佛教徒與基督徒彼此認同包容,被稱為匿名佛教徒與信仰真理沒有衝突。筆者相信,凡是讀了後一位作者把那段拉內的話譯成的漢文(註5),大概都會認為拉內說了「是」。這是件極嚴重的事,台灣信天主的,尤其年輕人、修士、修女,那麼多人嚮往佛教:禪七、菩提、祈禱時一定要打坐、以「止觀」為祈禱的高峰…他們會說,連Rahner也同意被稱匿名佛教徒無礙信仰真理,OK…所以我們現在做的,也一定OK。包容主義是好事,然而不能連互相矛盾的道理也包容,那就相反邏輯,成了「雙重的歸屬」。

  (註4)引用拉內的話,附註指出是來自英譯(註6),比照英譯,筆者稍加解釋,要義如下:日本京都佛學派領袖西谷啟治對拉內說:「我看待您是匿名佛教徒,您的意見如何?」拉內答說:「您這樣的瞭解,我覺得感到榮幸。」下面,非常重要的,是兩個「從屬子句」:「even if」和「or if」。第一個子句意義清楚:他說:「…感到榮幸,縱使、即令我必須、不得不(I am obliged)認為您是在錯誤之中(being in error)。」(按:很明顯地:「感到榮幸」和「認為佛教與基督信仰可以併行不悖」是兩碼事。)下面拉內繼續說(即第二個子句):「or if…」。這個子句極難看懂,但極易生出誤解,應從拉內更前面說的話中了解。前面他說:「很多次一個人了解另一人,與後者對自己的了解很不同。…我能說某人是匿名基督徒,而此人極力爭辯說他不是。」現在回到第二子句:「感到榮幸…,如果我姑且認為、暫且假定(or if I assume)、如果我表面接受(按:assume在韋氏大字典中,此字義辨的第一個意義是putting on of a false appearance)西谷君的話的含義,依照他的話的直接與精確意指,作了正確的了解,也就是說(西谷君誠實地相信)真實的(genuine)禪佛教徒與真實的基督信徒完全相同(identical);如果我假定我也接受這樣的看法,當然我感到榮幸。」拉內下面幾句話比較清楚:「當然在社會客觀意識方面,佛教徒顯然地不是基督徒,而基督徒也不是佛教徒。」西谷啟治回答:「那麼,我們在此一點上(on this point),我們完全一致。」

  張春申神父說:「宗教交談絕不是宗教無差別主義。…在態度上,首先交談的雙方對自己所信奉的應抱持肯定,認定它是最好的,甚至可以為它而捨生。雙方都對自己的信仰執著,(但在執著中)開放…」(《神思》27,頁7、3)。「肯定天主的救恩也落實在其他宗教中間。但不是天真的認為其他宗教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而是必須分辨。」(《見證》223,頁75)

《懺悔錄》對靈魂向上帝上升的描述

  這個子題來自北京大學主導翻譯的一本書《神學的靈泉-基督教神秘主義傳統的起源》頁188,原作者是英國人R. Louth。聖奧斯定體驗極深沉的靜定空:「血肉和天地水氣的幻影都寂靜著,靈魂也靜得連自己也不想,夢、思想、一切言語、一切記號、和一切暫留的東西都緘默著,一切的一切都蟄伏著(註7)。然而他的信望愛推動他「昇高昇高」或「深潛深潛」,同時祈禱企盼:「在這種狀態中,假使一個人靜聽的話,會聽到那位我們在萬物中所愛的祂直接對我們說話,…使我們樂也融融」仝。之後,他的這種「見性」、「覺悟」不像佛教徒竭力使靜觀者轉向內在自我,而是面對絕對的天主,全然順服於祂的奧祕(同(註1)頁173)-「美」的奧祕:萬物不是虛幻,它們的美使我們的「心向」昇華:受造物之美如此使人陶醉,雅威無限倍地、以「卓越在」的方式(eminently)含有此受造物之美,更是如何使人陶醉,而且是「永遠地」:面對面觀看雅威的臉,絕對不會饜足「叫停」。

  「我愛你,天主!我究竟愛什麼?決不是有形物體易於消逝的豐采,不是抑揚宛轉的歌曲,不是花草的芳香之氣,也不是用以吻抱的肢體。…我愛天主,我愛那個住在我內心者的光、聲、香、吻。這種光明不受空間的局限,這種音樂不隨時間而消逝,這種芳香風不能吹散,我依偎的這個擁吻永不會乏味。」(同(註7),頁169;參閱Louth,頁189)

  托名狄奧尼修(Pseudo-Dionysius生卒日期不詳)的「靜定空」稱作「否定之道
」。「他是『否定之道』最著名的闡述者」(Louth頁212)。但他,如同一切基督信徒,相信基督不以「死」為結束,卻永遠生生於復活之美。因而他書中積極讚美天主之美的部分才是主要的:「美之外表乃是一種不可見的美好者的象徵。」甚至他大膽寫出「我渴求她的美」,「對你的愛來到我身上,如同對婦女的愛一樣」(註8),「萬物都由于渴求至善至美者而行動起來」(仝,頁31)。為此,在著名的《榮耀:神學美學》第二大冊,天主教作家H. U. von Balthasar(+1988)專講狄奧尼修。

  極簡短地介紹古代兩位大師的思想,只願說:基督信仰歷史一開始,便不停留在祈禱、神見中的「靜定空」,這相反斐二7一。基督誠然虛空了自己,但已打通直達無限美之路:天主賜基督權柄,賜聖神給人(宗二33),使人「有分於天主性體」(伯後一4),永遠地能「面對面觀看雅威的面容」。(格前十三,12)

當代天主教密契大廈藍圖

  這藍圖是聖女大德蘭的《七寶樓台》(漢譯,光啟)。她在神視中看到靈魂有如水晶球,由光的強度分出不同的區域或住所,最裡面的是天主臨在於人靈深處所發出的純光。一共是七個住所,聖女在神視中,相繼穿入了每個住所或稱「樓台」,描述從最簡單的體驗到終極體驗,表達了全部神修境界。(頁270)

  前三層樓台不屬神秘生活。Poulain給「神秘、密契(mystic)」下的定義是「超性的『存有方式(state)』,它具有的一種認識,是吾人自己的努力或運用屬人的能力永遠不會產生的,甚至是這認識是最低層次,甚至是短短的一剎那,也絕對靠人力無法產生(註9)。第一樓台:人避免犯大罪。第二樓台:努力修德祈禱。在第二樓台忠心恆心地過一段時間,會昇到第三樓台:單純祈禱。Johnston這樣描繪單純祈禱:「(靜下來,坐或跪,依照呼吸韻律念短頌如:『天主我愛你』)…這領我到寂靜虛無中,進入意識更深的層次…靜默地坐在天主的臨在前」(2頁27)。第四樓台叫灌注靜觀,這才是真實的神秘體驗。大德蘭說:「許多人達到這麼深的程度」(1頁273)。經過第五、六樓台最後是第七樓台,是現世人間所能達到的最高層次,是永生幸福預嘗」。(頁56)

  聖女大德蘭描述各層密契的美與音樂:「(第三樓台)常有愛情與力量陪伴著,使靈魂一些也不困乏」(《七寶樓台》,頁48)。「(第四樓台)世界上有許多事給予我們『暢快』,如我們親愛的人,本想他們已死,現在卻知道他們還活著。天主給的『神味』遠超過『暢快』」(仝,頁53、73)。「(第五樓台)天主在此給的神樂神味,比起現世的(婚姻)結合是千百倍的超過去」(仝,頁107)。「(第六樓台)有兩件事,讓靈魂有死亡的危險:一、痛苦、心靈極端的難過(按:面對無限的純潔,人感到自己極端污衊【依六5】),二、靈魂過度的喜歡與非常的安慰」(仝,209)。「(第七樓台)天主與靈魂在至深的緘默中,彼此互相享受著…再也沒有神枯與內在的擾亂,永在安寧之中。」(仝,頁232)這是永生在現世的一點點反映。永生是怎樣的呢?

天主教的核心是永生的體味

  這子題是Th. Merton說的(註10)。這也是K. Rahner講的天主教教友的「立」(拙著《現代生活倫理》頁17)。Merton感嘆有的教友太倚重教條、教律…及由此而來的今世偽安全感;牧者神學家很少深入引領教友體味永生和「與基督聯合的生活體驗」仝。基督是雅威愛世界、愛人類的濃縮綱要。

  天才如但丁也無法用人間語言說出永生之美,然而他卻寫出了「思維基點」:在人間,面對面,與一位純善美的人深深互愛,你的感受如何如何;再加乘億兆倍,那就是面對面與雅威互愛的如何如何。但丁在世上看到佩雅麗琪(Beatrice),改變了但丁一生。佩廿五歲去世。在《神曲》(天堂)與她重逢:「但丁凝望佩的笑容,感到她的魅力更加迷人。即使把人體的自然美和人體的藝術美全部匯合起來,與她那笑容的聖潔美相比,也只能等同於零。她的目光賦與但丁無限的力量,…」。(台北,藝術《神曲》合訂本頁178)

  回教詩人Sadi說:「凡是醉心於上帝的人,只要聽到水車的輾軋聲,也會忘形(註11)。如何幫助我們的姊妹兄弟更多體味基督信仰中的「靜定空」,尤其是「面對面的」「位格的」與那位無限倍的佩雅麗琪會晤:「立」,之後才可「智慧地」、「不惑地」宗教交談?多講雅威吧!「全心全靈愛雅威,常應講論這些話,時時處處寫上它們!」(申六4)

註:
1. 甘易逢《靜觀與默坐》三(光啟,99)頁279。
2. 《輔仁宗教研究》6,頁23-39。
3. 輔大宗教學叢書《宗教交談》台北,五南,00,頁162。
4. 《人與神會晤-拉內的神學人觀》台北,光啟,00,頁184,124。
5. 「無論我不得不說明您是錯或者接受在如此的上下文和意向,的確,原本的禪佛教徒與原本的基督徒是認同的,我自己感覺很榮幸。」
6. 「I feel myself honoured by such interpretation, even if I am obliged to regard you as being n error or if I assume that, correctly understood, to be a genuine Zen Buddhist is identical with being a genuine Christian, in the sense directly and properly intended by such statements」Th. Inv, 16, p. 219。
7. 《懺悔錄》(漢譯)台中,光啟,1973,台四版,頁158。
8. 《神秘神學》(漢譯)北京,三聯,98,頁33。
9. 《內向祈禱之恩寵》(法文英譯)倫敦,1949,頁2,3。
10. 《彌爾敦與禪道》(漢譯)台北,學生,1979,頁32。
11. 吳經熊《禪學的黃金時代》台北,商務,1978,頁300。

(轉載自 2003 年11月《 見證月刊 》)

目 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