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彰化火車站出來,叫計程車到靜山,司機先生總會回應:「到靜山修道院哦!」雖然隨著服務對象及項目的增加,改名為「靜山靈修中心」已二十幾年,但為許多人,靜山仍是記憶中的靜山,回憶中某一個印象的修道院而已。 四十幾年來隨著主事者、房屋狀況及物質環境的改變,靜山曾經做了不同程度的整修,但好像仍趕不上時代的腳步。過去數年,由於鄰近的殯儀館正在擴建,許多法事在戶外舉辦,肆無忌彈的擴音機,將民間習俗的五子哭墓、電子花車,清楚、響亮的送上山,「靜山」變成「鬧山」之名不徑而流傳,相對的使有心要尋求安靜的靈修人士視靜山為畏途,封山全面整修即成為迫切的需求。 在漫長的設計與籌備過程中,感謝羅大德、黃弘治弟兄,他們的工作團隊及友人們熱情的參與,提供許多專業的意見。其實單就能源的顧慮、考量及技術性的克服,就耗了一年多的時間,勿庸再提其他空間的使用。在細部的規劃上,更發現原設計者─一位加拿大神父的許多巧思;看似簡單方正的建築中,運用了許多不規則的對稱與平衡,特別是按照中國人傳統習俗─坐北朝南的架構上更考量了風向的流動,連賣冷氣的廠商都覺得靜山並不需要裝冷氣,但為牽就已習慣使用冷氣的都市人,還是裝了。 按原先的計劃,所有的房間全部改為套房,在聖堂內穿管施工就成了一個高難度的課題。直到有一組水電工到現場,聽他們直指這是一處「有神」的地方,不應該破壞或更動。天主藉著民間宗教信仰者,啟示了什麼是靈修中心的特色,及該為什麼人服務,相對的一般房及和室的概念就浮出來了。為更符合成為身心靈整合中心,在有限的空間內,再規劃出運動室及蒸氣室。使傳統的動腦、動心的靈修,配合飲食調理及動身而能更臻全人的整合。同時因應現代科技的進化,在會議室及套房,裝設電話及視訊系統,使能符合現在及未來各種講習會及工作坊的需求。 室內裝修的完工只是靜山更新工程的第一步,目前正準備第二期戶外庭院及第三期玫瑰經步道的規劃。限於人力與財力,進行的速度非常緩慢,我們歡迎對靈修工作有召喚的弟兄姐妹,能參與加入我們的團隊計劃,使靜山不只為台灣的福音化留下歷史的見證,更能成為福音的紮根─靈修生活增強與內在化的園地。 未來靜山靈修中心將繼續提供傳統的週末至一個月的個別指導神操,神修輔導們能操各種語言;國語、閩南語、廣東話、客家話、英語、法語、西班牙語、越南話等等。同時也將與各男女修會合作,舉辦不同型式的避靜,使基督宗教內的弟兄姐妹能有多元的選擇,參與並加強個人的靈修生活。此外,也將與各種專業人士合作,陸續舉辦靈修輔導與陪伴者的培育及訓練,與身心靈有關的講習會及工作坊。 轉載自2003年5月18日《教友生活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