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兩文評介:曾慶導著、萬致華譯,《赤子心孺慕情:小德蘭的福傳靈修》,上智新泉叢書4,台北:上智出版社,2002年7月初版。
有位多年與耶穌會神父交往、後來又與聖衣會神父結緣很深的教友,曾向我抱怨說:
「耶穌會神父所講的道理,都是硬梆梆地說理,只想給人洗腦,改變人的腦袋,假如聽不懂,只好睡覺;不像聖衣會的神父,講的道理直指人心,使人在愛中充滿希望…」
這樣的話,我聽起來,似乎有點在給我暗示:耶穌會神父指導人的靈修是從腦袋開始,鼓勵人「做領袖」、「做大事」,對會做學問的知識分子比較適合;而聖衣會神父才是比較適合做「平凡人」的神師。聽到這樣的話,我無所辯解,因為確實多多少少說出了一些實情。可是,你知不知道在台灣最費心費力推介小德蘭靈修的,很多都是耶穌會士。
小德蘭是生活在十九世紀末的聖衣會的隱修女,她的《傳記》風行了整個廿世紀,1997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更冊封她為教會的聖師。換句話說,教會肯定小德蘭的靈修精神,在理論上、在實踐上,都是基督信仰靈修的典範。
小德蘭的靈修,一定不只是隱修者的靈修,也不應該狹義地認為只是聖衣會的靈修,而是把基督信仰靈修中的精髓真正表露出來了,用今天教會人士都喜歡用的話來說,「是修道人的靈修,也是平信徒的靈修」。
該書第xxv頁,列出了現今在台灣天主教書局中可以找到的一些介紹小德蘭靈修的中文書籍。讀者可以藉由這些作品的描繪,讀出小德蘭及她靈修的核心精神,就是「愛」及「平凡」(神嬰小道)。
在中華文化生活圈內,有吳經熊先生及陳百希神父兩位,以中國人的心境把他們所體悟到,在跟隨基督時所應懷有的「愛」及「平凡」心境,在小德蘭身體力行中的實踐,發揮得淋漓盡致。吳經熊《愛的科學》融合了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家的傳統精神;陳百希《小德蘭神修精華》則以當代的語言娓娓細述。還有翁德昭神父所編寫的《一粒細沙:聖女小德蘭的心靈小路》,則是給人做退省時用的材料,也是讓人在靜修之中,透過小德蘭生平言行,體悟基督奧蹟中的「愛」及「平凡」。其餘幾本,都是寫於外國,被翻譯成中文介紹給國人的作品,從書名上也都可看出各位作者強調這「愛」及「平凡」的特色。
單用「愛」及「平凡」來形容小德蘭靈修,就足以突顯這靈修精神的全面了嗎?其實,小德蘭以一位隱修會的修女,之所以配稱「傳教區的主保」,她的靈修生命必定與「福傳」有所關聯。不是上述作者不知這一點,而是他們沒有把這一幅度突顯出來。
曾慶導神父《赤子心•孺慕情:小德蘭的福傳靈修》,則是正面突顯這個幅度的一本佳作,以「福傳」作為研究小德蘭靈修時所關注的中心主題。以下是我讀了本書以後的感言。
首先,小德蘭是「傳教區的主保」,這個「主保」已經不能再只看做是某些地理區域的「主保」來了解了,不再只把她當作以往所謂「基督信仰國家」之外地區的「主保」。誠如作者所說,現今在「基督信仰國家」中也需做「再福傳」的努力。
如今的福傳,重點不應該再和以往一樣,把目標放在使基督徒數量增加之上;而應是引導人們真真實實地在自己生命中接觸天主,活出真善美聖的愛之生命。因為今天是宗教交談的時代,強調各宗教在和諧的氣氛之下,共同營造合作的關係,為全人類走向真善美聖境界而共同努力。因而,各宗教的信徒都應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對別人的信仰加以解釋與尊重,我稱你為「匿名的基督徒」,你稱我為「匿名的菩薩」。基督徒、佛教徒、無神論者,都有不可剝奪的權利,以自己最能領悟的方式去接觸天主的真理。雖然,我們彼此間的概念、名號,甚至思考模式都不相同;但你能靜聽我告訴你,我所領悟到的真理;你也願意以你所懂的方式,把你所領悟的真理,說給我聽,而不強迫我一定接受。這是在愛中交換真理。
曾神父用小德蘭的靈修特質,來談實踐今日教會福傳使命,他強調面對「宗教交談時機」 時,應以「追尋終極的真理」為目標,面對「宗教交談對象」
時,「唯真愛征服人心」。
今日的福傳,脫離不了宗教交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1995年發佈的《願他們合而為一》通諭,論到交談有縱的向度,亦即交談雙方都在基督內轉向天主,這是靈修的態度。曾神父所強調小德蘭靈修特質中的「真理」與「真愛」,正是這宗教交談靈修不可或缺的要素。
曾神父說出了小德蘭福傳靈修中的這一面,這是一般介紹小德蘭「愛」及「平凡」靈修的作者們很少觸及的。這是廿一世紀福傳不可缺少的靈修態度,也是曾神父對小德蘭靈修發展上的貢獻。
轉載自2003年5月25日《 教友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