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洞賓與聖三
雷煥章

  位於台北北邊的指南宮,是一處非常特別的地方。在那裡有規模龐大的三座廟,第一座是民間宗教形式的道教廟,第二座是位於第一座旁的佛教廟宇;再走一段路到後面,則有道教信徒嚴格按照道教神明等級秩序所建的第三座廟。但最重要的,是在這三座廟宇興建之前,原來只有一座小廟,是台北那一帶最古老的廟。這座古廟,是祭拜呂洞賓的,至今沒有拆除,還保留在第一座廟中。這表示台北那一帶最初到來的移民,都是先興建呂洞賓的廟宇來祭拜的。

  呂洞濱是唐初人,約在西元七五○年左右出生,曾在長安(今西安)讀書。當時長安有一種特別的情形:皇帝對各種宗教都表示歡迎,儒教、道教和佛教都有許多學者、教士在長安。後來又有從中東地區來的修士,歷史學家把他們稱為奈斯多利教派(Nestorians)是錯誤的,因為他們是正宗西方基督宗教東方教會來的修士。最近有一位日本學者佐伯好郎收集了當時保存下來的資料,出版了一本書,其中有這些中東修士所發表的文獻-「景教流行中國碑」。從碑文可知,他們並不屬於奈斯多利教派,而是正式的天主教東方教會傳統的傳教士。他們一來到長安,皇帝就要求他們寫文章說明自己的信仰內容,一年後,皇帝閱讀了他們的報告,認為他們的宗教是很好的宗教,就為他們興建一座廟宇供其居住,同時也准許他們傳教。

  那時長安各種宗教都享有宗教自由,而且氣氛很好,各宗教間彼此尊重,彼此幫助。例如,有一位中東來的修士通曉梵文,他就幫忙佛教僧侶將佛經從梵文翻譯成中文;同樣的,一些佛教僧侶也幫助天主教,將他們的教義翻譯成中文。呂洞賓那時剛好在長安讀書,住處離那些東方教士不遠,相距不到一公里。他對他們的信仰也很有興趣,並幫助教士們用中文表達其教義。當時他們談論到上主的生命,是一種永恆而無窮的愛│在天上的上主,不是一個永恆的孤兒,沒有同樣無窮的愛與之相對;相反的,衪們是三位而彼此相愛,同時此種無窮之愛是融合為一的。呂洞賓對此很感興趣,就用中文表達了在相愛而結合為一的三位之中,每一位是怎麼樣的情形。所以第一個用中文表達出聖三如何相愛而結合為一的,就是呂洞賓。

  呂洞賓本名呂嵒,公元七七○年左右考上進士,同時也成為鍾離權的學生,跟他學習道教,最後在陝西華山上獨自靜坐修練。去世之後,後世尊稱其為呂祖。後代的人,將他列為道教的八仙之一。

  當時呂洞賓在長安與中東教士們成為朋友後,他對景教三位一體的天主觀所作的中文說明,幸運地保存至今,並且仍值得我們閱讀和默想。面對天主,他寫道:「稽首乾天主,元和遍十方。大慈悲,救苦難!」一想到天主父,他寫道:「常有大神通,亨達普昭靈。大慈悲,救苦難!」一想到天主子,他寫道:「迭運歷今古,普濟於群生。大慈悲,救苦難!」一想到天主聖裨,他寫道:「聖慧顯真宗,清明永固持。大慈悲,救苦難!」

 節轉載自《 台北利氏學社年刊》第六期


目 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