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神父內觀的隨想

陳德光


*《見證》月刊寄來這篇文章,希望我寫讀後感,我遂在拜讀這篇大作後,抒發一些個人心得,有拋磚引玉之意。

  柯神父曾參加台灣內觀中心於台中修行禪堂舉辦的「內觀十日課程」,並寫出參加心得。柯神父有神學與宗教知識的背景,把佛教的內觀修行與基督宗教的愛德修行加以對比,頗能切中要旨,對參加此類活動的基督信徒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與影響,個人順便表達一些意見:

1. 身體的作用

  誠如柯神父所說的,身體是跟外界接觸的媒介,個人亦認為身體對一個人的心靈的建構有其一定的作用。例如:一個正確的坐姿,骨架與肌肉都各適其所,久坐不累,精神容易集中;反之,一個錯誤的姿勢,部份肌肉受到壓縮或拉扯,日久產生病痛,精神較難集中。一般禪坐姿勢有五種:雙跏跌坐、單跏跌坐、交腳坐、跨鶴坐、正襟危坐,倘能按照正確方法去作,定能達到放鬆精神的效果。

2. 讓一切回歸原點

  身體肌肉的放鬆、身體作用的歸零,都離不開心(意)的作用,所以傳統的禪坐「調身」、「調息」、「調心」同時並用,而一切的調服都以回歸原點為目標。唐代田園詩人王維的五言律詩「終南別業」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句頗能表達除去個人私慾,一切歸回原點或歸零,以平等心看待萬物的心境。依據基督宗教的創造神學,在創造之初,天主認為一切受造物都是好的,而受造物也自然地朝向天主,人則有管理萬物的責任,聖詠十九首第一句說:「諸天陳述天主的光榮,穹蒼宣揚祂手的化工」。因此,人對自身、對宇宙萬物應有更大的信心。基督宗教的教育就是一種「復性」的教育,恢復原罪之前人依天主肖像而造的本性。

3. 真理越明

  佛教的內觀修行與基督宗教的愛德靈修能有互補的關係。由於創教背景的關係,佛陀強調自己的努力與個人的修行,基督則強調信賴天主與愛人如己。基督徒可以學習佛教對身心調服的工夫,一方面吸收別人的長處,另一方面重新發現自己的過去,尤其神秘主義的傳統,教內已經有人正在發展一種基督徒的禪修。

 個人淺見

1. 身心靈與聖經

  聖經對人性的結構,沒有身體、靈魂二元對立的見解。申命紀經文:「以色列!你要聽:上主我們的天主,是至一(ehad)的天主。你當全心(leb)、全靈(nephesh)、全力(me'od)愛上主你的天主」(申六4∼5),正是身心靈均衡發展、或整合發展的寫照:

(1)身(body)—「全力」代表身體的一面。

(2)心(mind)—「全心」代表心能的一面,知、情、意、與記憶等活動。

(3)靈(soul, spirit)—「全靈」代表靈魂的一面,指與神人溝通的層次,神靈(spirit)是靈魂(soul)的根。

(4)「至一」—「靈」之上是「至一」,代表靈或精神的頂峰,神無所不包容,無所不滲透,是毫無區別的「至一」的靈體。耶穌說:「願眾人都合而為一!」(若十七21)。合一的境界也就是人消失在神的源頭中,被天主所籠罩與整合,因此,聖保祿說:「好叫天主成為萬物之中的萬有」(格前十五28),聖方濟也向天主說:「你是我的萬有」。

2. 靜修與愛德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遭受各式各樣的剝削與摧殘,靜修或清修也有可能成為生活中「奢侈」品。前一陣子看到新聞,一位已經出家的知名藝人為替家人清償債務,暫時還俗回家找工作去。試想家中若有人患病、欠債,生計困難,連照顧已來不及,如何透過靜修取得身心的寧靜?個人認為問題在於:能否領悟到天主有因材施教、因人領導的可能;因此,內心經常保持一種開放性,朝向奧秘的天主更為重要。耶穌基督自己的生命正表示一種超越一般人理解的生、死的豐富的生命,若能領悟到這一點,就會有「生活皆道場」、活在當下的體證。讀者朋友,你認為如何? (作者為輔大宗教系主任•宗研所所長)

 節錄自2003年2月號《 見證月刊》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