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若望
拜讀侯若瑟神父「回應台灣教會本地化福傳策略徵文」一文,頗有所感。這篇文字是侯若瑟神父整理廿六篇包括教友、修女、神父為教會本土化福傳所表達的心聲與獻策,所以並不是侯若瑟神父的,「個人意見」。
侯神父分別從四項重點,整理出了一個簡明扼要的綜合性建議。讀後感到很多建議非常切中時勢,但也有很多意見流於狹隘與偏激。
針對這四項重點,時談談個人的感受。同時也希望推動本土化福傳時,不要迷失了方向;扭曲了觀念;走偏了道路。
壹、台灣教會福傳新策略
一、使用台語:一般俗稱的台語,是指「閩南語」而言。但台語至少是客家、原住民和所謂的「外來」人並不盡然能懂的。甚至大多數的閩南人,連用閩南語讀經也自感困難。所以主張使用台語在禮儀慶典及大型活動中持為惟一的主流語言,恐怕只有政治主張中所謂的「基本教義派」那一小撮人,才會「認同」。
二、其它「策略性意見」,只要不流於空洞的「口號式」建議,都應當受到尊重。其實福傳的策略,萬變不離其宗,應當落實在一個「行」字。沒有「行動」;「正當的行為」;沒有「愛」,福傳只會「難傳」。
貳、教會與社會、政治
在這項重點中,只有第八點的台灣教會要與政治劃清界限,顯得常突兀。首先要確定何謂「政治」?「政」是眾人的事;「治」則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就是政治。和政治劃清界限難道是和「政權」、「政黨」劃清界限的「錯誤認知」?當你在劃清界限時,是不是已經先有了「定見」,而這種「定見」又是出於愛,還是出於仇恨呢?
凡是人,都生活在群體的社會。和志治劃清界限很可能是一種「賭氣」的話,總不會是主張「叢林教會」,遺世而獨立吧?
參、教會體制及行政革新
在這一項目中,看到有不少偏執甚至「幼稚」的觀點。諸如教會體制以「民意」為導向等,此處的「民意」,應當是指「教友的意見」,假如多數教友主張廢掉「主教」、「總主教」,那麼主教就都鞠躬下台嗎?又假如多數教友主張接管教區的公產,改建為「大賣場」,那麼就把「主教公署給拆了嗎?」當然這都是「假設性」議題,不過也不能不謹慎,因為當魔鬼在製造多數時,耶穌也許會再一次被釘在十字架上。
由台灣籍主教、神父主持台灣教務,製定台灣優先的教會政策。這項主張,不僅心胸狹隘。而且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台灣優先」是在跟誰爭優先?誰又壓制了台灣的優先?老實說,「優先」是一種非常「自我保護」而且「自甘墮落」的「自卑感的自大狂」。在當今退而不休的政客中,就有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大人物」,你們猜猜看他是誰?為什麼不把「台灣優先」換成「台灣領先」呢?
肆、教會內部整體革新
這個項目中有些意見就更可笑了!諸如主教由教會人士直選;主教要會講台語;主教團要重新「洗牌」;「外來」的主教,不要用「優越感」輕視本地人…。一大堆的謬論,充分反映了台灣當今「多元化無知」的現實,也呈現了當前台灣社會真實面貌的縮影。
敬愛的侯神父,整理這廿六篇徵文,可真難為了您。不過您一定也在整理過程中分享到了某些樂趣。對於那些偏執的建議,此文暫且打住。我只想談一談堂區學校化,公園化和旅館化的美好願景。
例如我目前的本堂是「永春天主堂」,地址是台北市松山路四六五巷二弄四號,主任司鐸是方濟會士林其鏘神父。歡迎各地教友也來朝聖。本堂區是在一棟公寓的底樓,除了聖堂外,談不上有什麼教室,想「學校化」殆無可能。「公園化」倒還匴好,附近就有「社區公園」;「旅館化」則是「除非有神蹟才能實現的夢想」。林神父的寢室「無窗無光」,大約四坪大小。「阿鏘神父」最不怕的就是「苦」。他整年都穿著方濟會士習慣穿著的「拖鞋」,每天洗澡則是利用「晨泳」代替。但我們堂區內有非常多的好教友,多數都能做到「敬老恤幼」。雖然知識層面並不算太高,卻也不乏博、碩士人才。堂區設有主日學、讀經班、道理研修班、聖詠練唱等。坦白說,福傳工作的確收穫稍差,亟待努力。稍微遺憾的是,我們可能應被看做是諸多大聖堂中的諸多「小兄弟」之一。除了徐英發主教多年前曾光臨外,其它很少有人關注過這位「小兄弟」。而我們絲毫也不「洩氣」。聖誕節我們缺乏華麗的裝飾。卻有精心設計的「可愛馬槽」,我們從來沒有向教區或修會要求過「永春堂優先」;只期盼「永春堂能夠領先」。
讀了侯神父的「整理」大文後,誠摯邀請教友同道有空能來永春堂看看。堂區內很多「外來」教友(外地來的教友,如高雄、屏東、台中……。)我們也有每月兩台的「台語彌撒」,不過幾乎沒有聽不懂「國語」的台灣人。我們經常為政府及妥善處理政事而祈禱,一點也不必跟「政治」劃清界限。我們都很明白,跟隨天主,不要做天主所不喜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