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位不到一百天,便在一九五九年元月廿五日合一祈禱週的最後一天,於羅馬聖保祿大殿宣佈了召開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意願。然後是緊鑼密鼓的籌備大會的工作,其中由柏亞樞機負責的「促進基督徒合一秘書處」(後更名為委員會)擔任著非常吃重一分。直至一九六二年大會的召開,一九六三年由繼任教宗保祿六世繼續,而在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廿一日同一天公佈了〈教會憲章〉、〈大公主義法令〉及〈東方公教會法令〉,使基督徒可見的合一露出了第一道曙光。

  今年(2000年)元月十八日合一祈禱週的第一天,現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又到聖保祿大殿來為基督徒合一祈禱。不是教宗一人主持,而是左手有君士但丁堡宗主教的代表亞大納屑大主教,右手有聖公會世界首席總主教坎特布里的喬治卡里(見《教友生活周刊》,1月30日首頁的彩色照片),這樣把十一世紀初的東方大分裂及十六世紀中的西方大分裂繼續著彌合的工夫。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三位領袖共同推開大殿聖門,進門前先跪地虔禱,然後跨過門檻,與二十二個不同基督教會的代表開始了第三十三屆基督徒合一祈禱週。此一聖道禮除朗誦聖經外,也讀了俄國神學家G. Florovski及路得會神學家潘霍華的作品。

  可見當今教宗非常投入合一運動,而他的一大貢獻是他於一九九五所發表的第十二道通諭「願他們合而為一」(中譯本由中國主教團秘書處於民國86年出版,共116頁)。除了第一章回顧過去的努力,第二章數點交談的成果外,最重要的是第三章:「我們有多少路要走?」最難得的是教宗謙遜坦誠地徵求大家的意見:要如何運作教宗首席權,才能達到可見的合一?東西分袂的基督宗教無人否認羅馬首席的角色,只是其運作方式可以參考第一個千年的經驗,而不必把第二個千年(特別是最後幾百年)的君主模式視為不可變更的。

  「願他們合而為一」通諭的一個特色是它沒有指出任何特定的對象,好像是為所有關心此一問題的人寫的。果然東正教、聖公會、其他基督新教都已有積極的回應。尤其是美國舊金山已退休的總主教John R. Quinn竟寫了一本189頁的書來回應教宗的邀請,書名《教宗職位的改革-基督徒合一的召叫和代價》(The Reform of the Papacy-The Costly Call to Christian Unity, New York Crossroad 1999)。書中談及改革與教會內的批判和輿論的關係;教宗職位與主教團的團隊性(Collegiality);選派主教與合一問題;樞機團與教宗職位的改革;羅馬教廷的改革。

  當然,只看該書所討論的這些主題,難以把握作者想說的重要內容。也許該書的結論(頁178-181)能略微澄清這一善意答覆教宗的意圖:今日運作教宗職有兩件為教會、為基督徒合一最重要的事,即實施地方分權及羅馬教廷的改革。國際大集團的「導向自治」(directed autonomy)可供教會參考,讓它在實際的領域學習地方分治,鼓勵多元,激發分享,落實分層負責原則及主教團團隊性的道理,而不致陷入混亂或造成分裂的國家教會。合法與創新的多元反而制約離間的獨立傾向。如果第十三世紀聖多瑪斯能用外教哲學闡明天主的啟示,第三千年的教會也可考慮採用國際大集團的範疇和結構為教會內的共融與合一中的多元效勞。

  新大陸的這股民主風,交談熱,自由開放,對人接納等等的後現代生活方式,交往習氣,也許真能給古老的亞洲和歐洲帶來新的脈動,就看各方下一步的反應怎樣。教會高層已經很努力了,我們基層也應負起我們的一份責任。除了心靈革新、悔改與祈禱的「精神大公運動」,與各基督教會合作謀求社區人民福利的「俗世大公運動」及神學交談的「學術大公運動」外,也對管理、行政、組織的改革持信任態度,相信聖神的風也在後現代的第三千年人心中吹拂。

原載於2000年3月12日《教友生活周刊》

目 錄